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产品视界

产品视界

以小搏大——4K纪录片 《声音传奇》 的创作经验分享

索尼|4K|FS7|
2016-09-02产品视界作者:影视制作
        《声音传奇》 是由北京电视台纪实高清频道拍摄和制作的一部 4K 画质、 全景声技术结合的长纪录片, 无论在纪录片的
        《声音传奇》 是由北京电视台纪实高清频道拍摄和制作的一部 4K 画质、 全景声技术结合的长纪录片, 无论在纪录片的选题, 还是拍摄制作方式都有不同层面的探索意义。 《声音传奇》剧组的基本编制加后期为六人, 拍摄团队以四人为主。

          在剧组接到选题时, 最大的难题是:如何用画面来展现声音? 首先要对选题进行扩题。 剧组在脚本写作阶段就在思考怎么让画面有声音的感觉, 首先想到了与声学相关的技术名词:如振动、 响度、 频率, 社会学的声音, 声音的科技, 声音的媒介属性, 声音设备等等。 随着思考的深入, 逐渐概括出了片子的主题:声音本无传奇, 有了人才有了传奇。 无论声音的技术参数, 还是社会学意义和属性, 都是人给它下的定义。 所有声音的极致表现, 在影院里的立体感受都是创作者在制作过程中的恩赐。

         由于这部纪录片制片成本不高, 因此使用的设备非常杂。 从 2014 年底到 2015 的一年间, 对小型化的不同厂商的 4K 设备做了不同的探索和测试, 找到可以用到的机器, 包括可以和它搭配的镜头以及优异表现的焦段。 在《声音传奇》 里主要使用到的是 SONY FS7、 Panasonic GH4、 JVC LS300、 ATOMOS 监视器、Dolby Atmos 全景声技术。 此外还使用了一些附件产品, 包括国产的南光 LED 灯、 Dedolight、 DJI 航拍飞行器等。 所有的附件都是为了让创作者更轻松, 因为小剧组没有那么多人手去布灯、 打灯、 搬运, 所有的创作过程都是在一辆两厢车内完成, 要把所有人和设备挤进去, 快速拍摄, 必须要用小型化设备。 电影创作无疑必须是一个工业化流程, 而很多小型商业工作室或者项目组, 则必须见招拆招, 使用一些怪兵器。 挑选所有器材的功能并不是越多越好, 而是是否能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以小搏大——4K纪录片 《声音传奇》 的创作经验分享

发挥小设备的优势,消除介入感、灵活的视角、时刻使用器材的优势功能

         大型化的设备介入感太强, 会让人觉得你太像一个摄制组, 太像一个掠夺故事的人。 小型化设备会让创作者以更平衡的心态去拍摄, 放松对于创作者是非常重要的, 所有的技术和设备是为拍摄服务, 如果没有用正常的心态去完成创作, 等后期或者影片播出的时候无疑会后悔。 李安的书中曾经说过“ 人生是需要有街头智慧的”, 虽然有分镜脚本, 但是很多好的影片桥段往往都是导演用街头智慧完成的。 所以技术是用来解放大脑, 为创作者提供更多实现街头智慧的可能性。 在这个基础上谈技术, 而不是谈参数, 否则就是纸上谈兵。 创作者不如不要考虑太多,拿着设备就去拍, 在实践中养成见招拆招的感觉和街头智慧。 例如《声音传奇》 中很多旋转的画面, 如果正常拍摄需要使用摇臂和 360 旋转的平台, 会非常麻烦, 剧组就把三脚架稳定器卸了, 用三脚架旋转来拍摄, 这就是小型化设备带来的优势。 小的街头智慧, 虽然可能不上台面, 但的确可以帮助创造者完成他们想得到的画面。

要在4K的层级上来谈拍摄,不迷信技术指标

          未来的分辨率一定越来越大, 宽容度越来越高, 但是不要刻意挑战做高画质和高宽容度的事。 在 4K 刚出现的那几年, 总有一种高宽容度下可以省灯的论调, 这是一种纸上谈兵不负责任的说法。 任何情况下灯光都是不能省的, 灯光是用来做造型、 美化画面的, 灯光问题不是能用宽容度来解决的。 没有合适的灯光, 再大的宽容度、 再弯曲的 LOG 曲线都得不到想要的画面。 另外对于高分辨率, 很多人在谈 6K、 8K 甚至 XK, 实际上很多时候 2K 还是主流的拍摄。 所有的尝试回归到最后是一种经验的总结, 高画质和高宽容度给了创作者创作的可能性, 绝对不是解救创作和拍摄短板而使用的技术。

重视灯光,用一切可以使用到的光源

          灯光非常重要, 不可省略和忽视。 剧组挖掘并研发出一些合适的小型灯光设备, 在拍摄中总结设备搭配的优缺点。 如车内拍摄可以用的补光器, 可以在极其狭小的环境中拍摄, 充分发挥了小型化设备的优势。 除了小型化 LED,很多时候剧组都在用 LED 手电筒进行局部的打光, 使用一切可以用的光源。 不管到了什么层次的分辨率和宽容度下, 光绝对都是最重要的。 所有的视觉传达都是从画面出发, 用画面来讲故事。 哪怕是局部打光的一些质感, 也会提升相应的画面层次。 说到底还是街头智慧:能不能用手边的一切把事情搞定, 而不是带着遗憾拍摄。

             以小搏大——4K纪录片 《声音传奇》 的创作经验分享

不要忽视了录音尤其是环境音的收集

          录音也非常重要, 尤其是环境声的录音采集。 剧组在拍摄完之后还会对环境进行声音录制, 这样画面和声音匹配起来不会脱节和间离。 前期的一些小细节做到了, 后期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随时备份4K素材

         这次拍摄也深刻的体会到, 4K 容量太大, 数据管理是比拍摄更重要的事。 4K 已经对小型化剧组产生了非常大的压力, 4K 包括 VR 全景拍摄都是如此。 以全景拍摄为例, 困扰创作者的不是拍摄过程, 而是要把一台台 Gopro 拆下来一张张的拷贝素材到不同文件夹,这是一个特别崩溃的过程。 当我们在谈很多高大上的技术时, 一定要知道操作过程中真正的短板就在于数据备份、 分类以及场记, 这是一个真正的体力活。

要有色彩倾向但更要客观还原

        近几年有一个问题就是调色被滥用, 什么片子都要去调一下, 而在整个过程中缺乏对色彩倾向的思考, 而只是走了一个电影的流程。 当然 LOG 曲线对于高画质高宽容度的素材无疑是非常有用的, 从成本考量来说,如果后期有资金或者有好的工作室或个人能全程跟踪,最好采用 LOG 曲线。 但是 LOG 曲线和制片成本如何平衡? 增加了这个流程无疑会使后期时间变长。 在这个片子里没有做过多的调色, 尊重现场的色调, 当然也用到了达芬奇的产品和调色台。 调色要做到哪种程度、用什么方式做画面阐述, 这些都要先想好再去做, 而不是非要用哪种设备过一段流程。

        在小成本的以小博大的制作流程中,《声音传奇》剧组还是探索了用技术和参数的方式去提升制作体验,简化制作流程。 未来的设备趋势一定是高画质加小型化, 没有太多技术、 使用上或者身体负重上的考量, 可以让纪录片创作者不用担心其他问题, 而把心思放在创作上。
       文/孙琳

转载请注明来源:影视制作